Medical knowledge

超音波,是不是愈多「D」愈高級?-徐金源醫師


最近在知名《美國超音波學會雜誌》(AIUM),一位國際級大師撰文感嘆:在產科超音波被廣泛運用的現在,許多患者早就將醫師視為無所不能,能用超音波看到所有胎兒的異常,有些甚至認為即使是妊娠早期,醫師也該百分之百檢查出胎兒是否正常!

檢查的醫師才是診斷的關鍵
看了心有戚戚焉,隨著超音波普及,讓很多人以為超音波對於產科醫師而言,是一種再稀鬆平常不過的檢查。我向朋友提起,非所有的婦產科醫師都擅長超音波,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。所以每當有胎兒異常沒有被檢查出來,報章雜誌總會用斗大聳動的標題控訴:「十次超音波産檢沒看出胎兒異常!」這是醫病雙方都難以承受的痛!
撇開胎兒的因素不談,超音波檢查是由兩個核心組成:檢查者和儀器。
如同所有的3C產品一般,超音波儀器也日新月異,從過去傳統的2D超音波,到現在3D、4D超音波幾乎成了婦產科的標準配備,好像沒有就落伍了。
是不是越多D(Dimension)越好?最近看到對岸有些電影院為了標榜自己的聲光效果,打出7D電影的名號,把「聲、光、影、水、霧、煙、晃動」都算了進去,想把2D、3D電影都比下去。
超音波儀器分為2D、3D、4D超音波,是因其成像原理。傳統的醫學診斷是以2D為之,2D超音波的影像是黑白的,是音波從組織反射回來,透過儀器的接收轉換,在螢幕上呈現出二度空間的剖面圖,超音波機器再將擷取重組後一幅一幅的影像連續播放,就會像電影一樣,成為即時播放的超音波,這是我們檢視胎兒內部構造,判斷有無異常的重要工具!

經驗不足難以診斷出罕見的胎兒異常
看著螢幕上灰灰白白的影像,許多產婦也會問:「醫師,這樣我們看不懂吔?怎麼看才是正常?」當然這是專業,沒那麼簡單!我們學習超音波學,首先要記住在這些連續的剖面下,怎樣的影像是正常,然後再去看看不正常的構造在哪個剖面會有什麼特徵,如果是像心臟這種既立體又複雜的結構,至少要去檢視七個剖面,有時邊做還要在自己腦中邊重組影像,才能理出個頭緒。
除了專業訓練外,經驗也不可少,如果檢查者過去沒看過某種異常,那麼就算異常出現在眼前,他也不會知道那就是異常。

手指併指合併頭顱隆起的案例
前一陣子,一位懷孕34週的孕婦,22週的高層次超音波發現胎兒有併指(就是手指沒有分開),去了幾家大醫院,也都認為是單純的併指,加上染色體、晶片檢查也都正常,因此建議她等小孩出生後再動手術即可。
直到34週,產檢醫師覺得胎兒的頭顱有些奇怪,請我幫忙看看。我從超音波檢查胎兒的頭骨時,果不其然,發現有前額隆起的樣子,再往兩側看,頭顱已經變形,好像腫了一個大包。而額頭高聳加上併指,就是罕見的Apert症候群,這是一種基因突變,因為胎兒的腦縫過早閉合,顱骨被不斷發育的腦部撐開,造成頭顱變形。
我可以看出這種異常,是因為以前在馬偕醫院服務時,曾有一名本來在其他醫院產檢的孕婦,懷孕20週時來給我們照超音波、進行胎兒篩檢,當時利用看診的空檔檢查,本來以為就像大部分正常的案例一樣,但一看發現胎兒的手就像警察指揮交通一樣平行擺動,手指早併指狀態。
對於產科醫師而言,發現一個異常就要像偵探一樣,得再去仔細查查看胎兒全身是否還有其他異常。當時發現,那個胎兒也合併有前額隆起,後來的基因檢查也證實罹患Apert症候群,所以讓我上了寶貴的一課。由於Apert症候群屬於重度缺陷,後來寶寶的父母也只有忍痛放棄。
TOP